迫于换 Mac 的成本太高,趁着双 11 为自己组装了一台新的 PC,让我们来聊聊从 Mac 换到 PC 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吧。

主要配置大概就是 13600KF + B760-G + 32G + 4060Ti,虽然可能会说买 4060Ti 是大冤种,但是主打够用就行,我觉得也是个适中的选择,毕竟比他高一阶的 70 价格虚高。由于想要体验一下 CUDA,所以就没有考虑 A 系的卡。

在这里非常推荐趣造 2 机箱,虽然有很多看上去很具性价比的 MATX 机箱,甚至有的还配有屏幕。但是趣造 2 的做工,其扎实的钢板厚度带来的机箱强度,我觉得是值回票价的,再加上其后续的拓展性,甚至可以改造成 ATX 机箱,有着不错的可玩性。

PC 相较于 Mac 有着不错的拓展性,无论是内存还是存储价格都相比把这些当金子卖的 Apple 好上不少,但是 Windows 的体验,包括快捷键、包管理、终端、特别是对于高分屏的支持是不如 Mac 的,它真的该和 Apple 学学设计,相比之下,游戏体验绝对是吊打 Mac 的。

下面简要说说切换平台带来的一些改变:

装机与系统

由于是组装机,装系统是跑不掉的,都 2023 年了,我觉得这部分应该会非常的简单,但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

包管理

由于 Mac 是个 Unix-like 系统,它的终端在众多系统里体验绝对是一等的,换上 windows 后,得抛弃好用的 zsh,换上 powershell,好在 Windows 更换了他的默认终端到更现代化的 Windows Terminal 上,现在至少在界面还说的过去。新版的 Windows 会自带一个 winget 用于包管理,但是其安装方式似乎就是简化了原先的下一步,它看上去不像是个包管理,有点类似 brew cask 的感觉,所以若想找回 Mac 上 brew 这里推荐使用 scoop 安装一切。

PATH 管理感觉很奇怪,有的时候在设置里添加了不起作用,有的时候在 Terminal 里起作用了,VSCode 里又没变化。没有所谓的 source 指令,用起来总给人一种“尝试触发”的感觉,不知道它在哪里被加进去的,有时间好好研究一下 Powershell,或者直接换上 WSL 一劳永逸。

安装的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录,这里面可能有好多的历史遗留问题,有的会被装在 Program Files 里,有的又会被装在 x86 文件夹下,有的新一些 App 则会选择放在用户目录下的 App Data 下,我真的希望微软能在用户目录下给一个 Application 文件夹,让一切变得简单一点,我想这个 App Data 可能就是以后安装的方向,但是 Windows 无底线的向下兼容加上好多应用不按照规范,感觉还是一团糟。

高分屏

说实话这里我尝试各种方法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由于 Windows 对高分屏的渲染问题已经被大家吐槽已久,字体发虚、部分应用没有 Hi-DPI 支持、一些老的控件看上去非常模糊、系统有些部分很割裂等等问题实际上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实测下来 MacType 已经几乎无法改善这类问题,或许使用 200% 缩放会好一些,但是微软雅黑的渲染方案实在是太糟,目前只能忍受这些问题,对于常用的软件比如 VSCode,换字体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播放器

大家都会说 Windows 有着不错的定制化体验,但是我发现好用的软件实际上都非常的远古,看上去不够“现代”,播放器也是一样,为了和 Mac 上 IINA 的体验保持一致,这里推荐使用 mpv。

代理工具

前几天好多东西都删库了,但这里仍然推荐使用 CFW,因为它有一个 UWP Loopback,可以很方便的让商店和微软账户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

关闭广告